在全球贸易格局风云变幻的今天,一则来自墨西哥太平洋沿岸的消息值得关注:曼萨尼约港,这个长期扮演墨西哥乃至拉丁美洲重要物流枢纽角色的商业港口,正出现明显的货物吞吐量下滑。
根据最新公布的运营数据,2025年1月至7月,曼萨尼约港的集装箱货物吞吐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约116.68万吨。与此同时,集装箱标准箱量(TEU)也较2024年同期减少约6.85万箱。这一数据不仅折射出区域经济的波动,也可能预示着供应链格局的悄然转变。

01 数据回顾,港口运营承压明显
曼萨尼约港(Port of Manzanillo)位于墨西哥科利马州,濒临太平洋,是该国最繁忙、设备最先进的集装箱港口之一。它不仅是墨西哥中西部地区进出口货物的主要门户,也是国际航线中连接亚洲与美洲市场的重要中转枢纽。
官方数据显示,与2024年同期相比,今年该港口的商业货物与集装箱装载量均出现下降。量的收缩直接影响了港区的作业效率、收入预期以及相关物流链上的服务生态,包括运输、仓储、报关等多个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货物吞吐量(以吨计)的降幅远大于集装箱标准箱量的降幅,这可能意味着通过该港口的货物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大宗商品或重量较大的货物占比有所降低。
02 原因探析,多重因素导致下滑
导致曼萨尼约港吞吐量收缩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国内与国际因素交织、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全球需求疲软仍是宏观背景。受欧美主要市场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持续的影响,国际订单量有所减少,这直接冲击以亚洲—墨西哥—美国为中转路径的贸易流量。
近岸外包与供应链区域化也在发挥作用。一些企业逐渐将生产从亚洲转移至拉美或其他近美国市场地区,虽中长期可能有利于区域港口,但短期内会导致航线调整和货流重新分配,曼萨尼约未必是唯一受益者。
墨西哥国内产业政策转变同样值得关注。例如不久前政府出台的“成品鞋进口禁令”,旨在保护本土制造业,这类政策虽不直接针对港口,却切实影响了相关品类商品的进口意愿和数量,进而波及港口的吞吐量。
此外,基础设施限制、劳动力效率、周边港口竞争(如拉萨罗卡德纳斯港)等因素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吞吐能力。

03 经济影响,从港口到产业链
曼萨尼约港的吞吐量下滑,不仅是一个港口的运营指标变化,更可能对区域经济产生连锁反应。
港口活动减少将直接影响当地就业,包括码头工人、卡车司机、报关行人员等岗位的需求可能降低。
依赖该港口进出口的本地制造企业和外贸公司也将面临物流成本上升或交货周期的不确定性,甚至可能被迫调整供应链路线。
从更广视角看,港口绩效是国家贸易活力的晴雨表。货物量持续下降可能反映墨西哥某些行业(如电子、纺织、汽车零部件等)正面临需求不足或竞争力下降的挑战。
04 未来展望,挑战中寻找转型机会
尽管当前数据不容乐观,但这并不代表曼萨尼约港将一蹶不振。相反,它可能正迎来一个结构性调整的窗口期。
港口管理方和政府部门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清关流程、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数字化建设,以更高效率吸引货主。
另一方面,也可借此机会拓展差异化服务,开发冷藏物流、危险品处理等 specialty cargo 业务,以在区域港口竞争中建立比较优势。
从国家战略层面,墨西哥需在“保护本土产业”与“维持贸易开放”之间谨慎权衡,避免因政策突然转向导致贸易量剧烈波动。

05 结语
曼萨尼约港的吞吐量下跌,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信号。它既是全球贸易格局变迁的投射,也是墨西哥经济政策调整的一道缩影。
如何通过改善运营、升级设施、适应新贸易模式来应对眼前的挑战,将是曼萨尼约能否在未来几年保持其关键枢纽地位的重要考验。
而对于周边国家、跨国企业以及物流行业参与者来说,关注此类港口动态,也将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拉美贸易通道的下一步走向。